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简化式左心耳封堵术临床路径中国专家共识(2022)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2, 10 (02): 65-80.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2.02.001
    摘要 (683) HTML (51) PDF (34498 KB) (133)
  • 2.
    普通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手术操作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3)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3, 11 (02): 65-102.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3.02.001
    摘要 (1848) HTML (158) PDF (5286 KB) (119)

    心脏起搏器(PM)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已多年,但植入手术操作本身尚无全面系统的指导性文件。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SA)共同组织了多位国内该领域知名专家,查阅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并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国内医院的实际情况编撰而成,就植入PM和ICD的手术流程,包括基本要求、详细的手术步骤、出院前管理、围术期并发症及处理、ICD植入特殊要点和脉冲发生器更换注意事项等多个方面通过详尽的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对涉及手术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地解析。

  • 3.
    结构性心脏病年度报告2022
    陈丹丹, 潘文志, 陈莎莎, 张源, 张晓春, 李明飞, 周达新, 葛均波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3, 11 (03): 129-140.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3.03.001
    摘要 (289) HTML (9) PDF (1413 KB) (78)

    结构性心脏病是近十几年来提出来的介入心脏病学的一个亚专科。本文旨在对2022年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相关的主动脉瓣置换技术、二尖瓣缘对缘修复、三尖瓣修复技术、肺动脉反流介入技术及左心耳封堵等技术的最新发展做一总结报告,以期成为该领域的风向标。

  • 4.
    伴大量心包积液及可逆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应激性心肌病一例
    王瑶, 杨艳敏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3, 11 (01): 50-53.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3.01.010
    摘要 (56) HTML (11)

    应激性心肌病,即Takotsubo综合征,以短暂性(<21 d)左心室局部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可逆性心肌损伤。应激性心肌病可以是情绪因素引起,亦可以与躯体疾病等应激事件相关,需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相鉴别。本文报道1例应激性心肌病合并大量心包积液及可逆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病例,考虑为躯体疾病引起,患者来院时伴有心源性休克,以期为提高临床对应激性心肌病的认识及诊断提供参考。

  • 5.
    国产经导管二尖瓣间接瓣环修复系统治疗二尖瓣反流一例
    张蕾, 李伟, 潘文志, 张晓春, 管丽华, 张源, 陈莎莎, 李明飞, 潘翠珍, 周达新, 葛均波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3, 11 (01): 54-57.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3.01.011
    摘要 (52) HTML (13)

    本文报道了国内率先使用国产经导管二尖瓣间接瓣环修复系统治疗重度二尖瓣反流的病例,简要介绍了手术方法。手术获得了良好短期效果、无并发症出现。

  • 6.
    脉冲电场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唐闽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2, 10 (01): 27-31.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2.01.007
    摘要 (323) HTML (15) PDF (4643 KB) (46)

    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是直流电消融的“变种”。PFA可实现间歇性、短时程和不同强度的脉冲场释放,从而造成特定细胞的可逆和不可逆“电穿孔”损伤。基于优越的组织细胞特异性,PFA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分别在基因转染、制药工程、食品加工和实体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大放异彩。本文立足于PFA的发展历史、损伤机制、不良反应、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以系统地介绍PFA治疗心房颤动的原理和应用现状。

  • 7.
    间隔附近起源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一例
    熊楠青, 顾文韬, 孙育民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2, 10 (01): 46-48.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2.01.010
    摘要 (94) HTML (11) PDF (6661 KB) (46)

    35岁女性因室上性心动过速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中诱发宽QRS心动过速,尝试心室超速起搏后变为窄QRS波,起搏后间期-心动过速周长为125 ms。仔细分析可发现两种心动过速周长和VA间期相同,希氏束呈现顺向夺获,校正后的起搏后间期-心动过速周长为75 ms。考虑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于二尖瓣环左后间隔处消融成功。

  • 8.
    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黎俊聪, 黄莹, 杨婵娟, 屠燕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3, 11 (01): 45-49.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3.01.009
    摘要 (98) HTML (13)

    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SGLT2i)是非胰岛素依赖抑制肾近曲小管葡萄糖重吸收的新型口服降糖药。该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得到广泛运用,2型糖尿病(T2DM)是慢性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血糖和血压控制是预防T2DM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进展的基石。然而,自2015年首次证明SGLT2i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临床试验发表以来,T2DM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模式发生了转变。阐明这些临床获益的潜在机制是目前研究的主题。实验性研究表明,SGLT2i具有多效性,如调节神经激素(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变能量底物使用以及减轻全身性炎症和氧化应激等,所有这些均与SGLT2i的心肾保护作用相关。本文旨在针对SGLT2i的一系列临床试验进行回顾,对其在心力衰竭治疗方面的疗效和潜在机制做一总结。

  • 9.
    高分辨弥散加权成像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术期无症状脑栓塞发生的评估价值
    王学成, 陈子俊, 俞娅娅, 范丰华, 谢欣, 吴奕章, 程典, 周建, 余金波, 李小荣, 杨兵, 陈明龙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2, 10 (01): 2-6.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2.01.002
    摘要 (166) HTML (15) PDF (807 KB) (44)
    目的

    比较高分辨弥散加权成像(hDWI)和常规DWI(cDWI)检测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相关无症状性脑栓塞(ACE)的发生率及其特征。

    方法

    连续入组2018年11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2例房颤消融患者,以及上海市东方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2月的18例房颤消融患者。消融前24 h进行头颅高分辨率DWI检查以除外近期脑栓塞事件,消融后48 h内重复hDWI和cDWI检查。比较同一患者消融术后hDWI与cDWI中ACE的发生率、数量、大小和位置。

    结果

    与cDWI相比,hDWI显示急性ACE的发生率更高(70%对42%,P<0.001),ACE病灶数量明显更多(102对42,P < 0.001),且hDWI测量的病灶尺寸较大(5.42 mm对4.21 mm,P < 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受损(P=0.047)和术中激活凝血时间较低(P=0.003)与ACE发生相关。

    结论

    hDWI能够更好地显示房颤消融相关ACE的发病情况及病灶特点。在评估ACE的研究中应考虑磁共振设置。

  • 10.
    左束支起搏对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学影响
    朱凯伦, 李琳琳, 李桂阳, 柳江海, 常栋, 李强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2, 10 (03): 165-170.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2.03.008
    摘要 (103) HTML (1) PDF (4152 KB) (40)
    目的

    探讨左束支起搏对症状性心动过缓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学影响。

    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因症状性心动过缓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拟行左束支起搏的患者,记录标准12导联体表心电图。比较左束支起搏术前与术后V1导联QRS波形态、QRS时限、右心室延迟激动时间(dRVAT)、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及心室间延迟时间(IVD)的差异。

    结果

    共入选53例患者,年龄(72.15±9.39)岁,男34例。其中46例(86.79%,46/53)成功完成左束支起搏。术前V1导联以rsR’型为主38例(38/46,83%),术后QRS形态以Qr型为主29例(29/46,63%)。左束支起搏可以显著缩短QRS时限[(149.09±12.81)ms对(112.46±9.64)ms,P<0.001)],其中35例(76.08%,35/46)患者的QRS时限完全纠正,10例(21.73%,10/46)部分纠正,1例(2.17%,1/46)未纠正;IVD显著缩短[(58.28±12.54)ms对(34.34±8.87)ms,P<0.001];但在dRVAT方面左束支起搏术前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47±12.40)ms对(100.86±10.57)ms,P=0.955]。与术前相比,左束支起搏延长LVAT[(42.46±6.95)ms对(66.53±10.83)ms,P<0.001]。

    结论

    左束支起搏可显著缩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QRS时限,并改善其心室间电学同步性,产生以Qr型为主的起搏后QRS波形态。

  • 11.
    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三联抗栓治疗的降阶策略
    孙格, 杨艳敏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2, 10 (04): 204-208.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2.04.003
    摘要 (114) HTML (5) PDF (732 KB) (38)

    心房颤动患者常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或需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这类患者需同时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进行三联抗栓,出血风险显著增加。近年发表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了直接口服抗凝药联合P2Y12受体抑制剂的双联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并获得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广泛认可,推荐基于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出血风险制订个体化的抗栓降阶方案,尽早停用阿司匹林,转为双联抗栓治疗。但三联抗栓降阶为双联抗栓的时间节点尚存争议。新发表的AUGUSTUS研究和MASTER DAPT研究的事后分析共同提示:30 d以后三联抗栓无明显疗效获益,且增加出血风险。最新研究为三联抗栓获益的最长30 d时限提供了有力证据。

  • 12.
    心腔内超声在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
    薛枫, 孙云娟, 凌琳, 张方芳, 朱莎莎, 郭潇, 王树环, 刘明, 惠杰, 蒋廷波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2, 10 (01): 7-11.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2.01.003
    摘要 (213) HTML (8) PDF (8541 KB) (38)
    目的

    探讨应用心腔内超声(ICE)在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研究入选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患者200例,年龄(60.40±12.14)岁,其中男126例。根据其术中是否应用ICE分为ICE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术中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及手术成功率。

    结果

    ①ICE组共100例患者,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37例,持续性房颤35例,室性早搏28例;对照组100例患者中,阵发性房颤45例,持续性房颤39例,室性早搏16例;②ICE组X线曝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65±1.98)min对(6.33±1.89)min,P<0.001];③ICE组无1例于房间隔穿刺时出现心脏压塞,对照组3例于穿刺时出现心脏压塞;ICE组食管周围迷走神经损伤发生低于对照组(9例对21例,P=0.017);两组股静脉穿刺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ICE组和对照组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室性早搏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对80%,74%对77%,89%对79%,P>0.05)。

    结论

    ICE运用于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中可以显著提高手术安全性。

  • 13.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李娜, 李军, 郭李平, 王海雄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3, 11 (01): 39-44.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3.01.008
    摘要 (77) HTML (3)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AAS短期激活有利于维持早期心力衰竭时的心排血量,而长期RAAS激活则会导致结构重塑和心功能不全。钠尿肽(NP)可通过促进水钠排泄和血管舒张来平衡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带来的影响。脑啡肽酶是一种主要的NP降解酶,可降解多种血管调节因子。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在治疗心力衰竭中效果显著,同时可能降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风险。本文综述了ARNI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可能联系及潜在分子机制,为ARNI在心血管系统中的治疗提供了一定循证医学的依据。

  • 14.
    缺血性卒中与心房颤动
    苑媛, 刘兵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2, 10 (01): 32-36.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2.01.008
    摘要 (99) HTML (4) PDF (712 KB) (3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类以无序的心房活动和不规则的心室反应为主要特点的心律失常疾病。众所周知,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理解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内在关联,早期筛查和/或干预,同时对房颤的危险因素进行管理,将有益于缺血性卒中的一级预防。

  • 15.
    左心室假腱索起源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居维竹, 陈明龙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2, 10 (01): 52-53.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2.01.012
    摘要 (311) HTML (5) PDF (517 KB) (36)

    左心室假腱索是起源于左心室的腔内结构,已经有报道少数心律失常可起源于该结构。本文报道一例起源于左心室假腱索的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例。

  • 16.
    心肌收缩力调节器的最佳适应证人群选择
    汤宝鹏, 董震宇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2, 10 (03): 129-132.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2.03.001
    摘要 (238) HTML (9) PDF (850 KB) (34)

    本文主要从射血分数以及病因的角度介绍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的最佳适应证人群选择。作为一项新近出现的器械治疗方法,CCM的最佳适应证人群仍需进一步的筛选,也需要新的临床研究拓宽CCM的适应证人群。

  • 17.
    心律失常诊治进展2021大盘点
    杜先锋, 储慧民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2, 10 (01): 54-59.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2.01.013
    摘要 (399) HTML (17) PDF (870 KB) (34)

    2021年,在全球心脏电生理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心律失常诊治领域从基础科研到临床探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对2021年全球心律失常诊治方面的重要研究进行分类盘点。

  • 18.
    经导管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预防卒中的研究进展
    娄宇轩, 孙伟, 孔祥清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2, 10 (01): 23-26.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2.01.006
    摘要 (176) HTML (4) PDF (750 KB) (32)

    目前临床研究证实卵圆孔未闭(PFO)与隐源性卒中密切相关。迄今为止国际上已开展了多个大规模临床研究评估经皮卵圆孔介入封堵在预防卒中方面是否有效,与卵圆孔未闭相关隐源性卒中的诊治策略也有了长足进展,但依旧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经导管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预防卒中再发的研究历程,以加强临床医生对PFO的认识。

  • 19.
    2023年美国心律学年会心律失常领域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蒋子涵, 于丰源, 张宏达, 丁蕾, 米利杰, 唐闽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3, 11 (02): 125-128.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3.02.008
    摘要 (230) HTML (7) PDF (716 KB) (31)

    2023年5月19日至21日,第44届美国心律学会年会在美国新奥尔良市举行。本次年会上公布了众多心律失常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现将其重点内容归纳为射频消融新技术相关研究进展、心房颤动的综合治疗与管理及创新器械与疗法相关研究3个方面进行介绍。

  • 20.
    睡眠与心率变异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友晶, 贾砚慧, 陈恕凤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23, 11 (04): 242-246.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68.2023.04.010
    摘要 (261) HTML (9) PDF (730 KB) (31)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近年来,睡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睡眠可能通过自主神经活动影响心血管系统健康。心率变异性是衡量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可靠、无创指标,且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死亡风险紧密相关。因此,睡眠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也得到较广泛的研究。本文重点论述睡眠与心率变异性关系的研究新进展。

阅读排行

更多